成都片区有野生大熊猫73只!邓雅文、黄张嘉洋带你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

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三年时间过去了,这片熊猫秘境,有怎样的变化?

今天,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主办,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大邑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奥运冠军带我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活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开展,在奥运健儿的带领下,一起感受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变化。

“奥运健儿带我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

10月12日一大早,一支由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冠军邓雅文、艺术体操团体全能冠军黄张嘉洋等人组成的巡护队伍,与巡护员一起跋涉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山野丛林间,安装红外相机、寻找动物踪迹、观察周边环境、在崎岖泥泞的道路上前行……通过他们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切身体验巡护保护工作。

“巡护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易。”邓雅文说。

“第一次走进国家公园,通过红外相机,我们看到了很多动物,说明这里环境很好、生态很好。每个人都应该好好保护(环境)。”黄张嘉洋感叹。

▲黄张嘉洋(左三)和邓雅文与大蒜坪保护站巡护员们合影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8%,有野生大熊猫约1227只,占国家公园总数的91.6%,保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8000余种。

四川片区内,记录到的大熊猫痕迹点有1588个,区域内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这代表着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四川片区通过实施生态旅游综合服务、生态种植、绿色加工业等多项友好型产业协调发展周边社区,让绿水青山成为当地居民依靠的“金山银山”。随着国家公园概念的不断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文化影响力逐年攀升,越来越多人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建设者、参与者。

三年来,为维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四川片区集中力量打造集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形象塑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形象,通过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制度政策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多方参与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保障、推动社区协调发展等多项措施推进工作,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径。

成都片区现共有野生大熊猫73只

“看,那里就是我们多次拍到熊猫母子的地方。”大蒜坪保护站站长庞明建指着远处的一片彩林说道。

这些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多次拍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记录了大熊猫的自然行为,还反映了当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研究和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面积约1445平方公里的成都片区,位于邛崃山、岷山两大山系,是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关键走廊位置,对于构建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促进大熊猫种群繁衍具有重要地位。调查结果显示,成都片区有高等植物种类4227种(含栽培种),脊椎动物5纲561种,昆虫纲物种有17目131科765属1132种。根据全国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显示,片区内现共有野生大熊猫73只。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三年来,成都片区始终以大熊猫等珍稀旗舰物种保护为牵引,以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目标,探索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态系统保护“科学化”、社区协调发展“规范化”的“成都模式”,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

“这一路,我们装了不少红外相机,收集植物、动物及人为干扰信息,现在智能监测系统完善了,收集资料也更方便了,保护也更有方向了,看,这里拍到了好多动物。”庞明建取下途中的红外相机向大家展示,令人惊喜的是,影像资料里不仅有大熊猫,还有黄喉貂、血雉、四川羚牛等珍稀动物。三年来,成都片区不断推进“智慧国家公园”的建设,生态智能监测网络平台日趋完善,100余个无线自动回传红外相机等监测点位实现了监测设备的可视化管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更真实的“国家公园”。

▲庞明建站长在巡护途中为大家展示红外相机收集的素材

成都片区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2万亩

保护其栖息地,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群山中,能见点点“白斑”。因地质、环境、人为等因素,大熊猫栖息地被撕裂分割。一些受损严重的地方多年都无法恢复。距离西岭雪山30公里外的火石溪,就是成都片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的重要点位之一。

面对较为严重的“破碎”区,“如何修复?”

大熊猫国家公园因地制定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2万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完成勘界定标验收工作,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异化保护管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稳妥清理退出小水电站36座、矿业权31宗,进一步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奥运冠军等一行人也来到了西岭雪山日月坪观景台,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层林尽染如仙境一般,隐匿在青山脚下的白墙青瓦,就是当地居民们的家园,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彼此依存。

这里,也是成都片区建设的4个入口社区之一。

首先是“安家”,8个共建共管委员会,600个生态公益岗位,保障居民生活;接着是“立业”,原生态产品、产业,带动当地居民们增收;人兽冲突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为6万余名居民购买保额为1.3亿元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居民(含游客)更安心。

即将到来的冬季是西岭雪山的旅游旺季,当产业、社区与大熊猫栖息地三位一体,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不同形态的产业在成都片区内落地生根,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画面,也许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具象的表现。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